新华网杭州11月3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韦慧 裘立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10月30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专题民主生活会为新的开端,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聚焦“四风”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各项工作,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专家普遍认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部署,在“四风”的整改、政府如何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等方面已有明显的效果。刘云山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这项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用机制规范权力运作,以制度机制固化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更加明确了用改作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将实践和经验上升到规章制度的层面,接受群众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整改落实贵在实、难在实
刘云山表示,整改落实贵在实、难在实,要动真格、求实效,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
专家们认为,前期的一系列措施比如遏制衙门作风、遏制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之风、解决超标配备公车、违规使用“三公”经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措施起到了明显效果,尤其是在遏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
群众可以感受到身边许多变化,如高档酒店改走平民路线,节庆公司、礼仪公司等相关行业受到影响,营业收入下滑;一些高档礼品店关门倒闭等。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再加上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也不能排除一些问题会出现反复。
“由于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地方政府表面上提倡经济建设不以GDP为考核目标,但实际上考核干部还是以GDP为主;官员不再去高档酒店、会所,但一些机关的食堂却变成了会所。”杨建华说,回应老百姓对新风气的期盼,真正地遏制“四风”问题,需要治本,建章立制。
有专家认为,抓好整改落实,须“由表及里”,当然“治标”也为“治本”积累了经验、争取了时间。
将实践和经验制度化
刘云山强调,不良作风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作风建设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建立健全各方面制度机制。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认为:“从禁止的角度来遏制不良作风,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但还要从制度上杜绝它。”范柏乃举例说,要从制度层面规范“三公消费”,就必须解决诸如财务报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公车改革之所以开展困难,就是因为缺乏群众监督的基础;行政审批“瘦身”最关键的问题是群众需求最大的、最重要的权力需要下放;因此,深化改革就必须触动根本,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各方面规章制度。
治本也涉及到机制体制方面的改革,专家认为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了很多行政审批事项,但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审批事项。”杨建华说。
“真正的改革就是打破权力对市场的不当干预,让政府真正地回归到监管者的岗位上,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各司其职。”杨建华认为。
将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被认为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范伯乃等人进一步指出,还要将很多措施上升为法律,而不仅仅是纪律和行政规范,只有利用法制的力量来约束官员的行为,才能让规章制度发挥长期作用。
改作风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
刘云山说,改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权力运行和利益调整,本身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行政审批制度、财政制度、公务接待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各项制度建设。
对此,专家认为,改作风也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的过程,也是向部门利益、既得利益开刀的过程。因此,必须有坚定的决心,勇往直前的勇气来推进作风整改。
范柏乃说,这几年办事效率和工作作风比以前大大改善,但在现实中,官僚主义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虽然有所收敛,而“慢作为”还很普遍,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玻璃门”。有的办事拖拉,审批上做“加法”,服务上做“减法”,可办可不办的,一推了之。有时候以“制度”“法律”“规定”“领导意见”为理由,能推的推,能拖的拖,“慢作为”最终导致“不作为”。这些现象的背后,也有利益因素在作怪。
范柏乃认为,这种“玻璃门”现象,会导致许多问题长期积累、矛盾日趋激化,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形成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所以,改作风极为重要,要善始善终。
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是要以刚性的制度规定,来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要维护制度规定的严肃性、权威性,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确保落实到位,防止“破窗”效应。
对此,杨建华深表赞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我们一定要强化笼子的牢固度,这就是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预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避免制度成为挂在墙上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