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第一道防线。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把握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首先是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精神追求、行为方式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相一致,指导师生创造和丰富优秀的大学文化。其次是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将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融于思想建设之中,使广大师生在良好的文化生态中自觉接受洗礼和熏陶,全面提高思想文化综合素质。再次是广泛开展思想文化活动,将需要提倡和传导的意识形态、思想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广大师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近年来,武汉理工大学把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我的价值观,我的中国梦”、“中国梦,理工美”、“理工文化大家谈”等一系列思想和文化建设活动,并在“十二五”文化建设工程基础上,积极开展艺术馆、校史馆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文化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广泛发动师生,大力营造氛围,不断凝练、诠释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要义与内涵,推动学校建设成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二是主渠道教育和主题教育的关系。主渠道教育与主题教育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两个重要途径。把握主渠道教育与主题教育的关系,一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实效,推进“三进”工作。二是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深化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在学思融合、知行统一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校育人合力。
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健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领导听课制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化”工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学校在抓好主渠道教育的同时,持续开展“责任、诚信、成才”三项教育和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努力学习、勇于担当、诚实友爱、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目前,学校在校注册志愿者32000余名,在60余个单位和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学校先后涌现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的郎坤、抗震救灾志愿者秦豹、见义勇为的马宏宇、给盲人讲电影的亢茜和追求科研梦想的赵云龙等一批优秀青年典型,形成了“理工群星”现象。
三是网上与网下的关系。网上与网下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两个重要着力点。把握网上与网下的关系,第一是发挥网络作用,建好网、用好网、管好网,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借助网络平台丰富教育内容,延伸拓展教育渠道,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第二是把功夫做在网下,抓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本”,网下的工作做好了,网上的问题就少了。第三是整合网上网下资源,构建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正能量传递机制,发挥联动效应,推动形成育人的强大合力。
学校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新趋势,重点建设了以“理工党员网”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打造了全校党员和师生学习教育的“资源库”,构筑了党组织与师生交流的“连心桥”,搭建了党组织创新活动的“大擂台”,成为学校传播先进文化、集聚正能量的“新高地”。学校做足网下功夫,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师生结队、支部共建”等特色党建活动,大力实施“旗帜领航、卓越人生”工程,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承担育人职责、永怀仁爱之心,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校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及时回应师生关切,解决师生实际问题,按照“网上有声音,网下有行动;网下有活动,网上有展示”的导向,把教育活动“搬”到网上,让网上声音“传”到网下,增强校园正能量的网上网下传递融合与影响互动,为建设健康向上、规范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6日13 版;作者: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