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计谋而后定,大势察然后行。刚刚闭幕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暨航空安全工作会议,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民航安全发展新常态,认真总结民航今年工作,全面部署明年任务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我们凝心聚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谋划发展新格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法治思维,推进明年的工作迈上新台阶。
回顾2014年,我国民航业经历了不寻常的一年,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开拓,务实进取,民航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年,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全行业没有发生运输飞行事故和空防事故;这一年,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运输量均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一年,民航企业在航线准入等方面的自主权更大,京津冀机场协同发展提速,各地发展民航业热情高涨;这一年,在全国日均航班飞行量同比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运行效率明显提升,航班正常率有所提高;这一年,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整改,党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即将到来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和“十三五”的谋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从当前的总体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而作为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民航业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常态。如何抓住新常态下的新优势和新机遇,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中推动民航业取得新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航工作的重大课题。
推动新常态下民航业取得新发展,要牢固树立持续安全的理念。安全工作始终是民航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当前行业长期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民航安全工作的压力更加突出。全行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民航安全管理的人文内涵,进一步推进民航安全发展。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大力加强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加快安全监管方式转型,增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加快安全科技创新,实现民航持续安全。
推动新常态下民航业取得新发展,要坚定深化改革的决心。如今,在国家的改革大潮中,中国民航又将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改革。今年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提出,实现民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民航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为了达到这一总目标,民航业要继续积极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优化空域结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形成有利于调动民航企业积极性、有利于行业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良好局面。
推动新常态下民航业取得新发展,要推进法治民航的建设。当前,我国民航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民航业步入新常态,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全行业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不断完善民航行业规章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创新,改进监管工作,着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民航安全、发展等各项工作取得突破。
推动新常态下民航业取得新发展,要完善协同联动的机制。随着我国民航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单一的、相对封闭的行业管理模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相对开放的行业治理模式。因此,我国民航业在新常态背景下,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尽快形成协同联动的新模式。这要求我们要主动完善与中央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规范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关系,切实发挥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强化行业系统性以及机关各部门的相互协同和内在联动,最终形成共同促进民航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推动新常态下民航业取得新发展,要增强品质化发展的能力。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发展品质,是当前民航发展中一个关键性问题。面对新常态,要通过狠抓关键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资质、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行业队伍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同时,着力提高运行服务品质,不断提高航班正常性;要通过大力推进航行新技术应用和发展、认真实施自主创新重点项目、努力提升民航院校办学水平等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要通过建立完善干部队伍交流机制、党建联动工作机制、反腐倡廉联动机制、和谐民航联动机制等提升党建服务能力。通过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品质。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民航上下要全面正确地认识我国民航业发展的新常态,面对机遇勇于争先,面对挑战敢于亮剑,主动把民航业的发展放到全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和谋划,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坚定不移地实施民航强国战略上来,坚定信心,团结一致,真抓实干,为推进行业安全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谱写精彩华章。(来源:2014年12月30日《中国民航报》评论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