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新阐述

2013年03月07日 00:00        点击:[]

     对照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建设上有八个新的亮点,这些亮点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拓展了社会建设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补充走向必须,从局部推进走向全面系统建设,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

 

社会管理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一是十八大报告将创新社会管理直接放进标题。“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把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同时作为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突显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的论述也更加全面、系统,从目标到路径再到具体要求,思路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特别强调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报告在总结过去十年的成就时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在谈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新理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当时都是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角度提出的。之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开始和改善民生直接联系在一起。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社会建设部分的标题就是“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出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和标准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建设。目前社会建设的一个大问题是社会建设的资源分配不均,百姓不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文献中越来越多地强调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努力方向,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建设的价值理念。2010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且将其作为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是对经济工作的补充,它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社会的五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奋斗的目标。几年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它是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想问题、出主意、搞探索,都要紧紧围绕民生大事来展开,有了这个基本的价值理念,工作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评价体系。

 

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当前,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情况仍然十分明显,必须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在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等方面多做努力。体制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如果不能将科学的运转高效的社会体制建立起来,社会建设就缺乏强有力的体制支撑。

 

解决就业问题从强调量到强调质的重大转变,重点从三个集中到一个。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则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上,十七大报告没有提重点,“十二五”规划中讲了三个重点,提出要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现在每年有近700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工作,还有之前积累下来的问题,在国际环境、宏观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面广、量大、难解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理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基本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是不能缺少的,把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来看待,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保障的地位。事实上,也只有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才能进一步搞好社会保障建设,才能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使之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2011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广覆盖到全覆盖,一字之差,要求、内涵、责任大不相同,它反映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要同步改善人民生活,不断为广大民众建立健全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提出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推进综合改革的思路。在原来的基础上强调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鼓励社会办医,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从上述提法中看到,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向基层倾斜,向社会倾斜,向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迈进,向百姓放心的药品安全方向努力。在人口政策上,十八大报告没有提出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十七大报告中讲了。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结构日显不合理、独生子女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情况下,调整人口政策已迫在眉睫。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使社会建设的支撑更加有力,视野更加开阔。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经济要发展,需要资源,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节约资源,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这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毋庸置疑的必然选择。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有内涵有质量高标准的小康社会意义深远。

 

    十八大报告尽管没有指出目前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但提出的社会建设要求和努力方向本身表明了社会建设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包括社会建设中要进一步处理好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顶层设计顶层推动与基层创新的关系、政府主导与市场多元主体的关系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的同时,还要协调好社会建设内部及其与外部的利益关系,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社会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来源:《学习时报》 2012年12月11日,作者:谢志强)


Copyright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32129